【优秀校友】张竹林:AI+教育,又一个需要关注的德育场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5-07浏览次数:340


金秋时节,一个时代的风口悄然降临中国,亲近上海。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其意义十分深远,对各行各业有着深刻变革的启发。作为以传播新思想、传授新技术为己任的教育领域和教育人,更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迎“风”而去,让人工智能(简称AI)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笔者之见,AI+教育,是教育领域又一个需要关注的“德育场”。

一是深刻理解这场新技术变革盛宴的能量所在,自觉学习和传播新技术新思想,转化为新时代学校德育思想高地的重要内容。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全面赋能各行各业,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世界带来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领域,德育工作的本质就是一项赋能的工作,是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的思想精华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赋能必须是正能量,是引领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也就是耳熟能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一个是技术领域,致力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一个是精神领域,专注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引导,但两者的本质是相通的。这就需要教育人尤其是德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深入了解AI,自觉掌握和运用AI理念和方法,如同最初互联网的出现,各种网络游戏的产生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一样;深入了解青少年群体对AI的敏感和掌握程度,找到共同语言,建立有效的德育话语体系,这是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从教育教学范式和流程锻造上早着手准备,厚植学校德育内容。任何一种新思维新技术都要影响甚至主导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可以肯定地讲,随着AI的普及应用,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课的形态等一定会发生变革。要深度思考,AI+教育如何影响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何重构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实现AI视野下的课堂变革?等等。这些教育教学要素的变革,带来的是参与的主体“人”的变革。这个“人”,就是广大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进行主动的变革,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关于世界的知识”,更要真正掌握“进入世界的知识”。坚守优秀传统和沿用实践检验行之有效方法的同时,主动参与变革,应用AI思想方法,厚植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更高效的学习过程,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是因地制宜让“AI+教育”资源变为育德资源,实现学校育德途径和方式的变革运用。要让学生不光了解AI,还要知道人类的科技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科技的历史辉煌和发展轨迹,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下的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原创成果和国民整体科技素养的差距,在自信中激发动力,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科技实力提高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让一度出现的“芯”战不再重演。要在教育学生学会追根溯源过程中培植德育资源和寻找德育新途径新方法。比如,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址---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地区本身就有深刻的历史人文教育意义。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向全人类首次公开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巧合的是,上海飞机制造厂也就是这一年在徐汇西岸成立,诞生了新中国首架水上飞机“飞龙一号”。改革开放铸就的新滨江西岸吸引了阿里、腾讯、小米等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入驻,正在布局和打造AI“+交通”“+教育”“+健康”“+零售”“+智造”“+金融”“+服务”等多领域应用,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两面性”,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和选择。机器智能在某些方面固然比人更聪明,但人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是机器智能无法替代的。就像阿尔法狗能够击败人类高手,但阿尔法狗无法替代人类的许多。人的情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高尚,是具体的鲜活的;同样,单纯的“技术”外,还需要法律和伦理的合作。树立科学“三观”、健全人格养成,是技术本身无法完成的,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责任使命所在,也是学校德育的立身之本。


张竹林,现任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政策和区域教育治理、中小学德育和教育文化;参与多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委托重大项目研究,主持多项上海市党建研究和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多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合作)和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教育》和《现代教学》等杂志专栏作家,在省部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近百篇论文、专论文章,主编和出版多本教育教学专著,兼任上海市中小学校德育研究协会常务理事、BV伟德官方网站讲席教授。